400-622-8284zixun@feac.cn
Andy移民网_技术移民_澳洲移民    
NOC职业代码、紧缺职业、省提名搜索
    有关移民的四大谎言!

    点击率:1950

    国外物价低

    以前没移民时,每次到国外都是买买买,觉得国外衣服便宜、鞋子便宜、箱包便宜、运动品便宜,日化用品便宜,每个人回国时都是大包小包往回带。

    移民后发现,确实这些东西都不贵,相同品牌比国内能便宜好多,但!生活起来的物资并不只是这些衣服细软啊。

    就拿生活中最重要的消费“吃”来说,肉蛋奶真心不贵,但蔬菜水果却不便宜。黄瓜一块加元一根,西红柿2块加元一磅(0.9市斤)是常年的均价,好一点的苹果和葡萄都要3块一磅,每次买菜花个几十刀加元太正常了。

    其他家用小百货贵的就更离谱了,质量过得去的塑料拖鞋10加元,旋转墩布30加元,一根木工螺丝1加元。这些日用百货的价格几乎就是中国价格的五分之一,在这个领域一块加元的购买力几乎等同于一块人民币。当然买到的东西质量会好上一些。

    在购买服务上就更贵了,在北美社会,大批量生产的工业品再怎么贵也不会离谱。但只要涉及到人工,价格就大幅上涨了。餐馆吃饭要15%左右的小费,一顿10块钱的简餐可能没有多少钱,但要是一桌人聚餐,很可能小费就要上百加元。上门服务的价格就更高了,不管是疏通下水还是修理电器,基本上只要上门就是200加元,不保证修好,也不包括配件。

    这还没有包含消费税,加拿大的绝大多数地区消费税都超过了百分之十。消费时的商品价格都没有含税,所以付款的时候往往超出你的预期。

    总的来说,在加拿大生活,大件消费比国内便宜,比如房子、车子、名牌服装、奢侈品。但大件消费毕竟是少数,在加拿大日常看不见的“小钱”往往却是消费的大头,再加上物质资源又极为丰富,不知不觉间很可能就消费超支了。

    但就像上篇谈消费的文章中提到的,习惯了加拿大的生活后,也逐渐适应了这边的消费。除了学会在哪能买到物廉价美的商品,更重要是消费心态的转变。首先是开始更注重商品的品质,在这个重视诚信和品牌的商业社会,大多数时候真的是一分钱一分货。受市场的检验,贵的东西一定有贵的价值,好的东西甚至可以舒心的用上几十年,所以价格的因素也就不再是最重要的考量了。

    其次,也开始习惯为服务买单。因为高价格和消费的存在,消费者也享受着更加优质的服务,从修理下水管的,到上面安装网络的,你会为好的服务而诚惶诚恐,怎么会这么客气。而正因为对服务的尊重,也更加体现出社会的平等。有可能我们自己也从事服务行业,尊重总是互相的。

    移民后就有时间了

    国内的快节奏让我们对北美的田园生活无限向往,我曾多么想移民后有时间安静的坐下来,沐浴着午后温暖的阳光,在五彩芬芳的花园中,品味着一杯清茶,阅读自己喜欢的文字;我曾多么想看完自己积攒多年的、长长的书单、电影清单;我曾多么想尝试钓鱼、户外探险、滑雪、摩托、甚至手工木工DIY......

    但移民后,这些事情还停留在向往的阶段,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时间。原来我的时间大多花在了上班和通往上班的路上,虽然忙,轨迹却相对简单。现在生活变得无比丰富,生活的体验大大增加。除了工作,我多做了哪些事情呢?

    第一就是带孩子,原来孩子是老人带,我们当爸妈的就像过客,现在凡是都要亲力亲为。给孩子做饭、洗澡、刷牙、剪指甲、擦屁股;送孩子上学放学,上兴趣班,去游乐场;陪孩子读书学习、玩耍打闹,哄孩子睡觉讲故事......原来,陪伴一个孩子的成长是这么耗时耗力的一件事;原来做这件事又是如此的心甘情愿、不辞辛劳。移民后,不管是因为生活轨迹的改变还是因为环境使然,孩子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永远都是排在第一位的。

    第二就是生活,对比中国的城市生活,大多数加拿大的城市生活可以说是半城市半乡村。这里没有无处不在的、选择丰富而价格便宜的快餐;这里也没有触手可及的快递、送餐;这里没有手机支付和网上电商;这里更没有方便快捷的滴滴、地铁;这里更没有随时上门的物业师父、装修师父。加拿大的生活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双手解决,一日三餐要自己动手,好吃实惠又健康;买东西购物要亲力亲为,你总是要为购买食物、日常生活用品,文具玩具、衣物电器等等而运筹帷幄,在这里购物是超级有用的生活经验,在对的地方买对的东西能够节省大量时间和金钱;交通基本都要靠开车,车就是腿,每个家庭正常的标配就是两辆车,再柔弱的女子来了加拿大也要练成老司机;干活更要靠自己,各种维修技能、各种工具是每个男人的标配,在加拿大要不会修家里的东西,那感觉就像在中国不会上网,特没安全感。生活上的事情占用了太多时间,忙的让人没时间去体验激情或惆怅,这反而让内心觉得平静了,就像是我们父辈的生活一样,或许这就是生活本来的意义吧。

    第三就是学习,移民到一个全新的国家,什么都要重头学起。语言、生活技能、城市环境这些都是表面的,更深层次的社会规则、法律税务知识、人文习俗、社会交往等等更是需要时间的积累。不自然的,新移民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充电学习。一个简单的例子,就像欧美电影里演的一样,每个礼拜家里的信箱都会受到大量来信,不管是来自移民局、税务局、教育局、市政府,还是水费、电费、网费、手机费,或者银行、学校、公司,甚至是广告,每封信都要我们一一的去解读揣测,这何尝不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。

    总之,移民后100个人有100个会说自己更加忙碌了。使大家更加繁忙的绝不是工作事业,而是纯纯的生活。换句话说,大家正经历着更加丰富的人生体验。

    好山好水好无聊

    都说国外是好山好水好无聊,我就想问问这话是谁说的!我在加拿大碰到的所有华人,就没有一个闲的,没有一个!

    虎妈们每天带着孩子转战于各种兴趣班,球场,乐团,甚至世界各地的比赛舞台。我和大王的一位好朋友,也是我们在孩子教育上的榜样。关于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我就不多说了,单说几个小细节。她的包里永远都是备着各种食物,每天放学后带着两个儿子四处“转战”,很多时候晚餐都是在车里吃的。长期陪伴孩子,她现在是半个数学专家、半个小提琴家、半个国际象棋选手和半个职业高尔夫运动员。她说,前一段有一天全家人都太累了,晚上七点半本来是要继续赶往高尔夫球场继续训练的,但两个孩子和她都筋疲力尽,最后干脆选择放纵一天。七点半全家人倒在床上,秒睡。

    另外一个朋友大哥,今年是本命年,60了 ,可从外表看起来最多只有40多岁。他自己创业,经营着一家规模很大的蔬菜水果商店,十几个员工。这么多年来,他每天6点起床,第一个到店里忙活,晚上又是最后一个离开。全年365天没有周末,只有圣诞节会放一天假。大哥学的是农学,所以对农场一直有着深厚的感情。后来买了自己的农场,除了照顾生意,每周还要去农场忙活。养蜜蜂,种果树,修房子,巨大的农场全是自己一个人打理。大哥的生活中充满了劳动,更充满了快乐。

    一个同乡老弟,热衷于户外运动,到了加拿大后把各种爱好都玩到了极致。喜欢射击和打猎,自己有十来把抢,而且每把都是自己精心组装的。喜欢摩托,去考了摩托牌,买了摩托车,还给摩托专门建了车库,全部自己维修改装。喜欢大海,就买了小型游艇,平时放在拖车上拉回家,遇到好天气拉上船就能出海钓鱼。喜欢自己动手DIY,家里的装修全是自己完成,于是干脆成立了自己的装修公司,现在已经可以承接商业会所的大项目。老弟玩到极致,更把兴趣做成了事业,怎能不让人羡慕。

    还有个朋友,白天打扫300多平米的房子,整理花园剪草扫落叶,买菜做饭刷碗,接送孩子上学外加兴趣班。夜里全家人睡了,开始工作。研究移民政策,写公号文章,为了客户操碎了心,直到深夜,每天如此。:)

    我认识的每个朋友,每天都为着孩子,家庭 ,事业和兴趣忙碌着,劳动是永恒的主题。并且每个人身边必然都围绕着一堆死党,生日party,酒局,教会团契,公益活动,知识叫做,户外旅游,活动多的参加不过来.....无聊?这真是天大的玩笑。我真的好想无聊,发呆.....

    移民后孩子就轻松了

    移民后孩子的数理化学习轻松了,这是一定的;孩子更加阳光快乐了,这也是一定的。但在整体上孩子变得更忙了,因为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数理化之外的多姿多彩。

    王中王现在五岁半,现在只上三个兴趣班,钢琴小提琴外加高尔夫,刚刚砍掉了国际象棋,只学三门这在所有孩子中算是极少的了。上兴趣班不是最花时间的,最花时间的是平日的训练。每一项每天不花上一个小时,就会跟不上老师和同学的节奏,更失去了学习的意义。

    由于现在是学前班,每天老师留的作业不是很多,花20分钟就可以做完。未来,作业也会逐渐加量。尤其是阅读和写作,这是整个北美社会最重视的教育领域,孩子去图书馆都是几十本的往家借。尤其是作为中国孩子,到一定年纪几乎都会参加阅读班和写作班,还是中文英文两种语言的。

    孩子的课外活动也随着年纪的增长而变多。各种学校和社会的乐团,体育队应接不暇。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也充斥着孩子的生活,消防局、警察局、邮政局、养老院、动物园、科技馆、动物农场、南瓜农场、玉米农场、蓝莓农场、机械工厂、食品超市、还有各种大自然......总之就是学工学农学自然,学校的理念就走到社会上学习。孩子们每次都是乐此不疲,兴奋的不行,我跟着都涨了不少见识。

    孩子到了12、3岁就要开始想办法自己赚钱了,加拿大社会鼓励商家给孩子们实习锻炼的机会。送报纸、搬蔬菜、摆摊卖旧货、餐馆刷盘子,很多岗位都能看到孩子们稚嫩的脸庞。他们更是为了自己赚钱而感到骄傲,那才是独立的表现。

    上高中开始,各种社会实践和团体更是每个孩子的必经之路。慈善项目、公益组织、兴趣社团、海外交流都是孩子融入社会,并且锻炼自己的领导力和沟通力最好的形式。在升大学和日后的求职过程中,这些社会活动是孩子们显现自己能力的方式。

    对于华人孩子,其实面临的挑战就更多了,他们要学习和了解两种语言,两种文化,两个社会。所以移民后,孩子并不轻松,但他们的生活一定会跳出数理化小屋,体验更广阔的天空。